清明这个称呼最早是指导农业的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春分后十五天。按农时历法类书籍《岁时百问》的说法:“此时万物生长,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对于传统的农民来说,清明表明气温升高,正是播种的时候,如果播种错过清明可能会耽搁一年的收成。今天,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入城市,现代农业也打破了旧时按二十四节气耕作的习惯,特别是清明正式被确定为我国的法定节日后,清明成了宗亲聚会、休闲娱乐的假期。
我国传统的节日,大都与农业生产紧密联系,指导着人们春耕秋收,是农业文明的产物。进入工业时代节气对农业的指导已非常有限,但清明却没有像其他的传统节日那样变得可有可无,反而,有复归加剧的趋势。每到清明前一两周的周末,浩浩荡荡的车流奔赴山野、墓区,数十万城市人集体祭扫,使兰州本就拥堵的交通更加拥堵。农耕时代的节日为何在工业社会表现出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是社会的转型使得这个节日破旧立新,它的形式和内涵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迎合了现代人的精神需要和生活态度。清明节和春节、端午不一样,它不是发自于民间的,祭祖的习俗缘于当官为政者,很多官方的仪式和封建文化深远地影响了民间,产生了更多的社会活动,形成了清明文化和传统。
在生产方式、生活节奏、信息传递发生巨大变化的今天,现代人祭祖,是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对群体认同的内心需要,是中国人寻根情结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城市化使得人口流动加剧,人们的生活半径被无限制地放大,亲友很难见面,而同时拥有仪式化和情感化这两大特点的祭祖,能让亲友特别是宗族的人相聚得以很好实现,宗族聚会的意义也远远超过了祭祖的本意。在这个聚会上,大家通过对逝者的追忆,保存宗族共同的记忆,通过这种形式维护和强化宗族内部的感情,这在工业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甚至一些家族,推选出家长和代表,联系宗亲互通有无,解决家族共同关心的事务。快节奏繁忙的现代生活,人们更加容易精神疲劳,而清明祭祖和郊游的传统能够让人放松身心,清明从传统节日上升为法定节日,使得相关活动有了时间保障,同时,又能对商业产生影响,商业反过来又强化着传统习俗,比如在过去,清明节也是男女青年相亲相面的节日,现在通过商业化的运作,使得相亲这一传统又回归到了清明节。
农耕节日,能在工业社会里盛行,是清明节在二者之间有很好的契合点,能够满足现代人的精神需要和社会活动需要,生活方式的变化,改变了一些旧的习俗,同时一些符合现代生活的新元素被发掘出来,清明就是从“破”到“立”实现了转型。这就是现代人过农耕节日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