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恩平市牛江镇莲塘村,66岁的冯华彬老人和他的孙子、外孙们在一起。新华社供图
“洋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在海外工作,自己被留在国内亲属家寄养的孩子。这些孩子缺乏与父母共同生活的经历,但一般在经济上比较富足,常常成为周围人羡慕的对象。“洋留守”儿童的年龄跨度很大,既有刚出生的婴儿也有十六七岁的青少年。一类“洋留守”儿童出生在国外,拥有外国国籍,因父母忙于工作没有时间照看,就留给老家的祖辈抚养。另一类“洋留守”儿童则是在中国出生,父母在其年幼时出国工作,他们在中国一般生活时间较长,只有高中或大学期间才有机会出国生活,与父母相见。
Mary长着一张洋娃娃的脸,卷卷的头发、大大的眼睛,一看就知道是一个小外国人,可是五岁的她这五年里只见过父母一次,当记者说道父母时,Mary一脸的茫然,“爸爸、妈妈在电脑里,妈妈可漂亮了。”这是Mary对父母的印象,她也许根本不知道自己的父母在哪里。“孩子几个月大的时候我儿子和外国媳妇就去美国上班了,”Mary的奶奶说,“从到了美国开始,他们也把美国奶粉整包整包地寄回来了。”
Mary与海外父母联系主要通过电话或网络,从来没有一次面对面的交流过,Mary在与记者沟通时显得不专注,无法与人真诚的沟通。从她的话语中记者可以得知她是多么渴望见到自己的父母,与父母长期居住在一起。Mary用她那一口标准的普通话说:“妈妈说明年会和爸爸来看我,会给我买好多的玩具和好吃的。”当记者多次问起她的父母时,小Mary显得焦虑、孤独、无助。
Mary带记者走进了她的房间,从沙发上拿起了iPad。5岁的Mary熟练地触摸着屏幕上的彩色图标,玩起了“捕鱼达人”的游戏,她专注地用手指点击着屏幕。10多分钟后,小Mary又玩起了“切水果”的游戏。Mary的奶奶说,ipad是儿子花几百美金买了邮过来的。“我们两个老人都不会用,她每天就抱着这个玩得不亦乐乎,平时她也是用这个和爸爸妈妈视频的。”
对于“洋留守”儿童来说,“家长”就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而他们的教育观,与现代社会的育儿理念多少有些不同。“父母不在身边,她调皮和犯错了,我们舍不得打骂。”谈到教育孩子的话题,Mary的奶奶显得十分无奈。“我们虽然能照料她,但是却无法给她父母的爱,孩子能在父母的关爱下长大,心理也会健康一点,现在Mary总被幼儿园的小朋友称为没妈的孩子,她经常回到家后抱着我大哭,问我爸爸、妈妈什么时候回来,我看着她哭的样子,我心里也很难受。”Mary的奶奶说。
“洋留守”儿童的父母在国外,他们有的拥有外国国籍却在中国生活,他们的生活富足,不过有时候,这些孩子的心里也许会充满迷惘——爸爸、妈妈在哪里?视频通话中,千里之外的父母看着同样远在千里之外的孩子激动地喊着小名,可是这些孩子们却充满疑惑:“这是谁?我不认识。”这也许就是“洋留守儿童”的尴尬童年。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