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收购我国徐工的幕后黑手是谁?

时间:2016-09-08 09:30来源:大西北网-微信 作者: 点击: 载入中...
  
2007年3月16日,美国凯雷集团终于以18亿人民币的价格收购了徐工45%的股份。当社会各界都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行业支柱企业被外国资本收购时,却不知日本财团已经悄悄在中国建立了完整的工程机械产业链。  
在凯雷集团收购徐工一案中,一切或许并不像公众已知的那样简单明了。  
卡特彼勒(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北京总部的一位高层透露出幕后消息:“凯雷的背后其实是卡特彼勒,正是卡特彼勒委托凯雷来收购徐工的,以达到它垄断中国市场的目的。这是收购遇阻的真正原因。”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卡特彼勒的收购行动又与日本三菱重工有密不可分的联系。  

谁是幕后买家?  

从2003年1月29日起,卡特彼勒开始了与徐工密集的互访和谈判,卡特彼勒总裁奥伯海曼率日本新卡特彼勒三菱公司、日本三菱重工等高层人员访问徐工集团;4月15日,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又率团赴日访问日本新卡特彼勒三菱有限公司时,卡特彼勒公司明确表示了与徐工集团进一步扩大合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的愿望。奇怪的是,这一事件的发生地是在中国和日本,而不是在美国。  
实际上,在全球工程机械市场上,“日美同盟”早已存在。1963年,卡特彼勒与三菱重工在日本境内建立了第一家合资企业,卡特彼勒三菱有限公司于1965年开始生产。2001年,双方扩大和加强了它们的合资企业,名称改为“新卡特彼勒三菱有限公司”,成为日本第二大建筑和采矿设备生产商。目前,三菱重工和卡特彼勒两家公司各自持有合资公司50%的股权。  
三菱重工有限公司是日本三菱财团的重要支柱企业之一,前身可以追溯到明治维新年间,总部位于日本东京。三菱重工依靠军品生产壮大起来,是全球领先的重型机械制造商之一,公司2006年销售额为246.6亿美元,在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243位。涉及航空船舶、火箭、坦克等制造业,石油、天然气、火电和核电工厂的开发,以及重型机械、环保设备和空调系统的生产等。  
在中国,早在1997年成立的亚实履带(天津)有限公司,目前由新卡特彼勒三菱、美国卡特彼勒公司、卡特彼勒(物流)有限公司、日本伊藤忠商事、日本SNT株式会社等日美企业,与亚实动力(天津)有限公司联合组成,投资总额6,867万美元。  
同时,“徐工案”中隐藏的另一主角凯雷投资集团也与日本三井住友财团有着密切联系。2003年8月,在日本三井住友金融集团的借贷安排下,凯雷为一家总部位于东京附近的“鬼头”起重机生产商(KitoCorp.)管理层收购注入了1.12亿美元的资金。如今凯雷持有这家起重机生产商约90%的股份。  
长期以来,日本三井—住友财团与三菱财团在制造业领域存在着竞争关系,三菱重工和卡特彼勒合作的市场运作方式更多是一种激进的、甚至是掠夺式的、美国式的扩张。而三井—住友财团的石川岛播磨重工、小松制作所、住友重机等则是一种日本财团传统的扩张方式,是隐秘的、围剿式的,甚至是精耕细作的方式。在中国以及全球的工程机械和装备制造业市场上,三井—住友财团似乎运作得更加成功。  
种种迹象表明,三菱重工和卡特彼勒针对对中国工程机械行业的龙头企业“徐工”的收购也许是其扭转与三井—住友竞争不利局面的手段。如果是这样,对三井—住友来说,徐工收购案拖的越久越好。  
当然,凯雷入股“徐工”到底是三菱—卡特彼勒的借壳收购,还是三井—住友的消耗战术,或是两者兼有,留给了我们无数的遐想空间。  
我们更希望凯雷仅仅是看中了徐工的价值和潜力,通过海外上市的方式退出获利。但是,这个由“日美同盟”主宰的世界里从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  

日本财团在中国精耕细作  

在徐工案闹得沸沸扬扬的2006年,中国人热切关注来自美国资本大量并购的同时,却没有人注意到:日本五大工程机械巨头中的四家2006年3月的财政年度营业净利润保持强劲增长势头,仅仅新卡特彼勒三菱公司销售净利润有所下降。  
小松公司净利润较前一年增长71%、达到1010亿日元;日立公司增长30%、达到225亿日元;神钢公司增长43%,实现49亿日元;住友公司增长5%,实现净利润30亿日元。  
日本住友财团的小松制作所是知名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在中国先后成立了多家全资子公司和控股子公司。最早在中国成立的小松山推工程机械有限公司是由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与小松制作所及住友商事、丸红、伊藤忠三家日本综合商社于1995年7月合资建立的,目前日方控股70%。  
自1995年投产以来,小松山推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的产品生产、销售量保持成倍的增长速度;2003年实销售收入36.7亿元,利润4.36亿元,市场占有率居中国同行业第一。小松在中国能迅速占领市场,中国对外资的优惠政策仅仅是原因之一,借助于其财团的综合商社“住友商事”的整体布局才是小松制胜的关键。  
《三井帝国在行动》一书揭示了日本综合商社往往通过与制造业建立合资企业,通过保障原料供给、培育营销渠道、提供市场情报的方式,既“服务”又“掌控”制造企业。住友商事先后投资了小松山推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小松(常州)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并在2007年3月参与小松与江西铜业的矿用电动轮自卸车项目。  
小松除了在中国挖掘机市场上排名第一外,在物流运输领域使用的叉车、货车、仓储系统等产品上也拥有巨大优势。小松(常州)铸造有限公司、小松叉车(上海)有限公司、小松发电设备系统(上海)有限公司就是这类产品的相关公司。借助物流运输产品生产上的优势,小松开始进军中国物流行业。2006年6月小松投资的小松物流(青岛)有限公司开业。  
在中国市场,小松的产品涉及液压挖掘机、装载机、叉车、非公路用货运自卸车、综合物流设备、搬运车辆等工程机械整机及零部件,甚至还拓展到电设备系统生产和销售。  
小松制作所仅仅是住友财团旗下的一家装备制造业企业,其他日本财团企业也同小松一样默默的经营着中国市场。  
2005年9月,石川岛中骏(厦门)建机有限公司工厂竣工,首台液压挖掘机顺利下线,这标志着又一个世界知名品牌挖掘机实现了中国制造。石川岛中骏(厦门)建机有限公司由三井财团的石川岛播磨重工业株式会社(IHI)旗下世界著名建机制造商—石川岛建机株式会社和香港中骏机电控股有限公司合资设立,专业生产、销售中小型液压挖掘机。  
石川岛播磨重工业株式会社1853年创立,主要涉及航空航天设备、能源设备、化工环保设备、搬运建筑机械、产业机械、造船等,拥有遍布世界各国的157家子公司,年总销售额达95亿美元。石川岛建机是石川岛播磨重工独资的子公司。  
其实早在1978年,36台石川岛建机株式会社的设备就出口到中国的上海宝山钢铁厂;1994年,石川岛的搅拌站又出现在建设三峡大坝的工地上。随后,三井物产(三井财团的综合商社)带领石川岛播磨重工进入中国市场。例如,江苏石川岛增压有限公司是由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三井物产、五十铃公司共同在华设立的第一家专业生产车用废气涡轮增压器和小型压缩机的合资公司。事实上,石川岛中骏(厦门)建机有限公司是日本石川岛播磨重工在中国的第8家合资公司。  
作为石川岛播磨重工(IHI)的中方合作伙伴,香港中骏集团还与住友财团旗下的住友建机合资成立了住重中骏(厦门)建机有限公司。这家合资公司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人民币,住友占有股份51%,中骏占有49%,合资公司的主要任务是从事住友建机制造的挖掘机等工程机械、零配件的销售及售后服务,并完善在中国的销售网络和体系,成为住友建机产品在中国的销售总部和结算中心。  
同样,日本富士财团的日立建机在中国的业务中心是负责生产制造的日立建机(中国)有限公司和负责销售的日立建机(上海)有限公司。日立建机在中国共成立了日立建机(上海)、日立建机(中国)、北京事务所、永立建机、日立住友起重机(上海)、上海TCM。其中日立住友起重机(上海)在中国有很强的竞争力,以开拓履带式起重机中国市场第一为目的。  
日本第一劝银财团的神钢建机在中国也发展迅速,与伊藤忠商事(综合商社)、神钢商事(专业商社)联合打造的成都工程机械(集团)有限公司,2006年实现销售收入24亿,在四川企业100强中综合排名35位。除此之外,神钢集团又于2003年12月在中国最大的市场华东地区建立了第二个液压挖掘机生产基地—杭州神钢建设机械有限公司。  
日本几大装备制造业企业,在三井物产等几家综合商社的帮助下已经渗透到中国装备制造业行业的各个领域。日本装备制造业企业除了建设自身销售和物流渠道外,积极利用综合商社打造的第三方物流,也与行业优势企业强强联合,使生产、销售、服务在中国市场形成极强竞争力。  

日本雄霸全球装备制造业市场  

近年来,日本工程机械之所以连年飚升,出口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特别是向包括中国在内的东南亚地区的出口不断剧增。2005年,日本工程机械整机总产值为1.63万亿日元,比2004年增长15.2%;整机出口额为9900亿日元,比2004年增长20.5%。  
以日本住友财团的小松制作所为例,小松2003年纯利润增长了9倍,当年占有中国工程机械市场20%的份额。2005年,小松公司全年销售利润达到598亿日元,超过前一年的2倍。2006年,小松公司工程机械在美国的销售增长突破34%,而在中国也增长18%。  
日本装备制造业企业获取大额订单,除了技术上的巨大优势外,财团的综合商社对矿山的控制也使这种订单变成了“内需”。三井物产、三菱商事、住友商事等日本主要综合商社的矿山遍布澳洲、非洲、中南美洲等资源丰富地区。这些地方的矿山,到处都能看到日本超大型挖掘机的身影。  
富士财团的日立建机在超大型挖掘机方面占全球40%的市场份额,而日本公司几乎垄断了这种产品的供应。日本虽然在油压挖掘机上起步较晚,但该产品现在已经成为日本企业的独占领地。像工程机械的老祖宗卡特彼勒都放弃了油压挖掘机的开发,全部交给与三菱重工的合资公司卡特彼勒三菱来生产。  
中国的基础建设投资是日本工程机械销售额迅速增加的直接推动力。近年来,日本政府和财团认为日本主要利用“最终产品”赚钱的时代已经过去,因此积极推行“知识产权立国”政策,即以输出知识和智力为主,超越“技术立国”的时代,产生和提供附有知识产权保护的技术信息。因此除了完整产品的生产外,很多日本制造的高技术零部件等中间产品也是日本财团盈利的重要推动力,日本企业扩大对华直接投资直接带动了日本的机械设备和零部件的对华出口。  
需要引起注意的一点,装备制造业只是日本重型制造业的一小部分。前面提到的小松、石川岛建机、日立建机、神钢建机、住友建机这样的大型工程机械制造业企业仅仅是日本财团的三级企业(孙子公司),隶属于财团的大重工企业。  
具体来讲,新卡特彼勒三菱就是一个三级公司,是三菱重工的合资子企业,而三菱重工是三菱财团的支柱企业。神钢建机是神户制钢所100%控股的公司,由神户制钢所原建机部门独立而成,而神户制钢所是第一劝银财团的成员企业。日立建机是日立制作所下属的子公司,日立制作所是富士财团的成员之一。住友建机是住友重机械工业的全资子公司,住友重机械工业隶属于住友财团。  
日本5大工程机械制造业企业只有小松制作所不隶属于财团的大重工集团,而以装备制造业为主营业务,但是小松现在也日趋集团化,产业链渗透到相关各个产业,并且有住友财团的支持。  

“寓军于民”与“民有国营”的日本模式  

在2006年徐工并购案的“听证会”上,中国军方仅仅保守的对徐工集团的产品点评了一句:徐工集团并不涉及军品生产。然而,日本的工程机械制造企业绝对与军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受“和平宪法”的制约,日本的军工生产体制一直是“寓军于民”,国家不设立专门生产武器装备的军工厂,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由防卫厅以“民有国营”方式委托企业完成。日本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建立了以民间企业为主的军事工业。日本依靠其在民用工业方面的雄厚科技实力,已经成为隐性军工强国。  
目前,在日本从事军事装备生产的企业约有2500家,年度生产规模达200亿美元。这些军用装备的生产主要集中在前面提到的诸多财团重工企业,如三菱重工、神户制钢、住友重机械工业、石川岛播磨重工、小松制作所,此外还有东芝、川崎重工、富士重工、三井造船等,涉及日本六大财团的20余家大型重工业企业集团。事实上,日本五大工程机械制造业企业的母公司本身就是真正的军工企业。  
以卡特彼勒身后的三菱重工来说,是新世纪以来美日军工合作—导弹防御领域的重要角色。在陆基拦截方面,三菱重工直接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获取授权,生产“爱国者3”导弹。据《日本经济新闻》2007年6月17日报道,美日两国外长和国防部长5月份在华盛顿签订了一份协议,允许两国民间公司直接交换国防技术信息。在新协议达成后,日本三菱重工和美国雷神公司可在公司层面  
的技术支持协议下直接进入对方的数据库。  
历史上,三菱重工一直是日本军工界“龙头老大”,二战期间为日本军队制造了1.8万架飞机、4650辆坦克装甲车。二战后,三菱重工依旧是日本军工生产的核心,多年来始终占日本军工生产订货总额的1/4。仅2003年,该公司从防卫厅接受的军工订货额就达2800亿日元。其生产的装备遍布日本自卫队各个军种,如航空自卫队的F-15J、F-2型战斗机,陆上自卫队的90式坦克等;而海上自卫队一半的潜艇,以及包括金刚级“宙斯盾”驱逐舰在内三分之一的驱逐舰也都是三菱重工制造的。  
三菱重工的“民用机•特车事业本部”,是日本陆上自卫队生产各种装甲战斗车辆的生产集团。“民用机”指的是各种民用机械,主要指的就是工程机械;“特车”就是指军用或治安用车辆,生产日本陆上自卫队主要的装甲战斗车辆,包括90式坦克、89式步兵战车、87式自行高炮、90式坦克抢救车、91式架桥坦克等型号,目前拥有2000辆坦克的年生产能力。  
日本能够生产飞机的企业包括三菱重工、川崎重工、富士重工等。日本造船业一经动员即可生产航空母舰,三菱重工、住友重机、日立造船等8家11个造船厂可以制造大型军舰。日本生产火炮的主要企业有日本制钢所、三菱重工、小松制作所、丰和工业等厂家。  
日本的重工企业不断将民用产品开发中储备的尖端民用技术应用于军事领域。例如,小松制作所生产的轮式装甲车,就充分吸取了本公司生产的建筑机械的液压技术、工业机器人的自动控制技术、工程车辆的特种钢技术等一些先进的民用产品生产技术。日本的坦克生产企业虽然只有三菱重工、日本制钢、小松制作所3家,但如果把部分汽车生产线转为生产坦克,那么坦克的年产量就可高达1万辆。  
日本寓军于民的国防工业推动了完整的工业体系的建立,并极大的提高了装备制造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日本装备制造业具有涵盖范围广、产业关联度与集中度高、技术壁垒强、投资规模大、对经济增长拉动力强,对提高国家的技术竞争力与综合国力贡献大等特点。  
国防工业需要各个工业部门的密切配合与技术、产品的支持,需要有完整的工业体系支撑。从世界的政治经济竞争格局与竞争准则来看,国防建设需要的各个工业部门的产品与技术支持,是不可能通过国际合作或国际贸易来解决的,只能靠本国自身的工业体系。军民技术之间的转换,跨行业,跨企业的合作,让日本财团的重工企业在国际竞争中拥有整合的优势。  

中国需要自己的“产业组织者”  

日本装备制造业背后到底隐藏多大的力量?在技术取得优势的情况下,日本财团企业利用综合商社在流通领域的巨大控制力,在中国市场精耕细作。  
日本生产者的形象与美国掠食者的形象截然不同,但前者经济效益更加长远。例如,日本进入中国工程机械行业有自己的一套办法,比如先无偿赠送几百台给农业部,让人们接触它的机器,然后做广告,再合资。而按照合资的规定,中方最低51%,不过很快就会流于形式。  
小松山推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就是典型的例子,这家于1995年成立的中日合资企业,当时中外股份各占50%。然而2002年7月,山推股份就被迫向小松转让了小松山推20%股权。小松威胁说有可能另觅其他合作伙伴,技术和经营上受制于人的山推股份只能忍痛割爱。最终小松以70%的股权控股小松山推。  
扮演掠食者角色的美国资本显然要比日本财团直接了当得多。1994年,徐工与卡特彼勒成立合资公司“卡特彼勒(徐州)有限公司”生产挖掘机,在1990万美元的总投资中占到40%。  
卡特彼勒与徐工的合资公司在跨国企业转移定价等繁杂的财务体系下连续多年“亏损”,不少徐工多年培养的业务和技术骨干也转投卡特彼勒门下,本土人才大量流失到外企。到1997年追加投资的时候徐工已经没钱投入,  
被迫卖掉手中的部分股份,如今早已失去了在合资公司的管理权,剩下的股份不到16%。  
在本轮“徐工收购”案中,卡特彼勒就被列入了黑名单,在首轮竞标即被淘汰。凯雷虽然在两轮竞标之后宣告胜出,但是从85%到50%再到45%持股变化,国有资本似乎保住了对徐工的控制权,但是以后的发展真像人们所预期的那样吗?  
南孚就是前车之鉴,此外,乐凯、哈药、哈啤、青啤、华凌管线、华北制药、熊猫电子、西北轴承、锦西化机、无锡威孚、大连电机集团、前进齿轮箱集团等中国各行业的龙头企业,也先后经历过或正在经历这种美国式的“资本运作”。  
日本财团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很少运用资本运作的方式控制一个行业,而是通过综合商社与其财团制造业在产业链上的布局掌控市场,从而把中国企业纳入到日本财团体系的整体结构与全球战略之中。  
日本财团的经营模式与美国模式相反,即它是非“金融化”、非“股权化”的典范。日本财团企业更加重视市场占有率,对打造完整产业链情有独钟。  
徐工集团作为国有大型企业,和其他面临改制的国有企业一样,存在着技术落后,效率低下等诸多问题,特别是旗下徐工科技更是持续五年亏损。一方面是企业面临的实际困难不得不改制,另一方面是行业龙头企业被收购给国家产业安全带来的隐患。这种进退维谷的局面恰恰反应了我国对构建合理产业结构的盲目性。  
强大的日本财团企业,尚且需要在综合商社的带领下联合打造从“产品制造”到“销售渠道”相贯通的产业集团,而目前中国企业关注的焦点还在国有资本能不能控股上。禁不住要问一句,市场主权都丢掉了,控股企业还有意义吗?
(责任编辑:苏玉梅)
>相关新闻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