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 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

时间:2024-05-27 21:19来源:大西北网-青海日报 作者:记者 郑思哲 点击: 载入中...
  “三江之源”,是大地历经亿万年变迁落印在青海的地理标识;
 
  “中华水塔”,是滋养中华大地三大河流赋予青海的美誉;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重大要求的具体实践。
 
  守护好世界屋脊上的这一方绿水青山,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殷殷嘱托,也是出于省情的现实考量,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亲临青海考察、两次参加全国人大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青海“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
 
  牢记嘱托,感恩奋进。青海深入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始终坚持生态保护优先,聚力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坚定不移做好“中华水塔”守护人。
 
  万物生灵是最好的见证,山川草木是最美的注脚。如今的青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中华水塔”坚固丰沛,生态底色愈发亮丽。
 
 
       魅力晚霞。 赵成锴 摄
 
  扛牢源头担当 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守护好“中华水塔”,就要先固其本源——“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生态安全才有保障。
 
  相比中下游的汹涌澎湃、泥沙翻涌,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的黄河源头则是碧波浩渺、明澈如玉。
 
  这一切,源自独特的地理环境,更离不开常年在此巡护的生态管护员数年如一日的守护。
 
  巡视河道、捡拾垃圾、查看有无污水排放……作为一名生态管护员,巡护河道已成了昂保每日最为重要的事情。不仅仅是因为职责所系,更是因为那份守护黄河源、保护家乡青山绿水的执着信念。
 
  在昂保和一众管护员眼里,这是他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他们的守护下,有着“千湖之县”美誉的玛多县湖泊数量由原来的4077个增加到5849个,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
 
  生态保护离不开制度的保障。作为完善水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河湖长制的全面推行为青海河湖保护法治化建设立起了规矩,划出了红线。
 
  目前,青海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创新设立了马背河湖长、摩托车巡护队、企业河湖长等民间河湖长。探索完善河湖长会议、厅际联席会议、激励表彰等工作制度,并积极搭建“河湖长+检察长”“河湖长+林草长”协作机制,实现与森林、草原、湿地管护员岗位整合,“流域+区域”协同治理水平显著提升。
 
  自全面落实河湖长制以来,通天河支流益曲河的生态环境焕然一新,群众时常能在岸边看到黑颈鹤、遗鸥、黑鹳、胡兀鹫和金雕等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及13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的身影。
 
  只有扛起源头责任,方能守护江河安澜。
 
  如今,青海每年有600—900亿立方米的源头活水源源不断地向下游输送,湿地面积跃居全国首位,长江、黄河干流、澜沧江出省境断面水质保持在II类及以上,水生态持续改善,“中华水塔”更加坚固丰沛。
 
  夯实生态支撑 建好国家公园示范省
 
  2019年6月,青海在全国率先推进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2020年3月,青海启动国家公园示范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明确“三步走”战略目标。
 
  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是青海打造生态文明高地的一项重大举措,彰显了青海省委省政府守护“中华水塔”、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自觉与担当。
 
  2015年,青海开启国家公园建设探索之路。三江源成为我国第一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青海省委省政府坚决扛牢使命担当,履行源头责任,积极探索实践,组织实施了一系列原创性改革,探索走出了一条借鉴国际经验、符合中国国情、彰显三江源特点的国家公园体制创新之路。
 
  2021年10月,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园,成为中国面积最大的国家公园。
 
  经历了从无到有、有中创优的生态“蝶变”,三江源实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生态系统也得到了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
 
  三江源头重现千湖美景,藏羚羊由上世纪不足2万只恢复到7万多只,高原旗舰物种雪豹监测数量现已超过1200多只……如今,三江源生态环境质量不断向好,生态系统功能稳步提升,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伴随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示范省建设持续推进,青海成为全国唯一一个三个国家公园同时在建的省份。三江源国家公园进入高质量建设新阶段、祁连山国家公园试点工作基本完成、青海湖国家公园正在全面创建……国家公园正在成为青海新的“金名片”。
 
  生态惠民 探索保护发展共赢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环境保护不是发展的枷锁,而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先巴才旦在成为生态管护员之前是果洛州玛沁县江前村里人尽皆知的村医。如今他不仅巡护山林,还拿起了相机,记录家乡的生态变化,日子也越来越好。
 
  一个黑色的双肩背包,相机机身、长焦、短焦镜头、无人机以及几本图集……这些就是先巴才旦巡护时必带的“行囊”。
 
  藏狐、马麝、草原雕、岩羊……这些野生动物早已成为先巴才旦图集里的常客。入户宣讲时,这些图集就成了他手里最生动的宣讲素材。
 
  成为生态管护员的日子里,先巴才旦有着诸多巡线的辛苦与汗水,但更多的是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森林草原的安然带来的欣慰。
 
  如今,玛沁县按各乡森林草原面积分布状况安排管护员,目前共有2363名,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三江源国家公园内,青海将生态保护与牧民充分参与、增收致富相结合,探索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发展之路。
 
  生态管护员就是不断拓展延伸生态惠民、生态为民、生态利民的内涵的有益尝试。
 
  卓玛加是三江源生态管护队伍中的一员,他所在的村子自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重点保护区域后,他就积极报名成了国家公园内一名生态管护员,肩负着常规巡护和记录生态变化的双重任务。
 
  在三江源国家公园,青海通过实行“一户一岗”,培养生态管护员1.72万名,牧民群众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也实现了增收。
 
  在寻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转化路径的这一过程中,青海创造性设立了生态管护员公益岗位,全省14.6万名牧民放下了牧鞭,当上了管护员,从生态的“利用者”转变为生态的“保护者”,从生态的“消费者”转变为生态的“生产者”。(记者 郑思哲)







 
(责任编辑:郑文)
>相关新闻
  • 青海高效推进“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建设
  • 从地理高地迈向产业“高地”——青海高质量打造国家清洁能源
  • 青海:着力建设青藏高原生态文明新高地
  • 青海省委组织部倾智倾力打造三个“教育高地”
  • 融入"一带一路" 青海打造开放型经济发展新高地
  • 青海借“青洽会”东风 打造绿色发展新高地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热点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13000024号-1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