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西北网3月31日讯 他叫孙旭冬,今年14岁,是西宁市第二十一中学初一的一名学生。出生没多久,孙旭冬就被确诊为缺血缺氧性脑病,俗称“脑瘫”,被鉴定为肢体残疾二级,生活无法自理。对于普通的孩子来说,上学是件再正常不过的事,而对于孙旭冬来说,上学既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
因为患病,孙旭冬的童年总是奔波在家与医院之间。当同龄的孩子开始奔跑时,孙旭冬只能用羡慕的目光追随他们的脚步,只能在父母一次又一次的搀扶下,踮着脚尖艰难地挪动。后来,父母带他到北京治疗,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训练,他终于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转眼,到了上学的年龄。看着小伙伴们背着书包高高兴兴地上学去,孙旭冬眼里流露出强烈的渴望———“妈,我要上学!”母亲狠了狠心,将他送到了学校,“要学,就得好好学。”
每天,当小伙伴们还沉浸在甜美的梦乡里时,孙旭冬已经起床了。仅是穿衣服这个简单的动作,他就得付出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时间,倔强的他坚持要自己完成。父亲准时为他按摩,做复健。之后,母亲陪伴他按时去上课。孙旭冬上课,母亲就坐在收发室里织毛衣,守护着他。
由于身体不协调,孙旭冬面临着手握不住笔、发音不准确等一系列问题。握不住笔,他就时时刻刻地练习,直到手磨出厚厚的老茧;字写不好,他就一笔一画地写,直到能准确无误地把字写进田字格里;发音不准确,他就一遍又一遍地朗读,直到嗓子嘶哑;身体不协调,哪怕一次次摔倒也要站起来……有一次,因为一篇作文没写好,孙旭冬较上了劲儿,写不好就重写,写到了半夜。
课间,当同学们尽情玩耍时,孙旭冬还不能放松。母亲来到他身边,陪他练习走路。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大手牵着小手,从小学走到了初中。放学后,孙旭冬依旧不能轻松,为了完成家庭作业,他把双腿绑在一起,以便能支撑他站在书桌前写完作业。个子长高了,他就在书桌上放上一张折叠小书桌,继续站着写。
然而,就算比常人多付出好几倍的功夫,孙旭冬的学习仍受到了病情的影响。但他没有放弃,而是更坚定了求学的梦想。
孙旭冬的努力,母亲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渐渐降低了对他的要求。因为她知道,儿子已经尽力了。她说,她不奢望孩子将来能出人头地,只希望他生活能自理,明辨是非。
孙旭冬的班主任刘霞清楚地记得,开学第一天,教室里光线昏暗,她让坐在门口的同学把灯打开,等了好半天灯也没亮。她一抬头,看见孙旭冬正扶着墙,试图用手去触碰开关。她才意识到这个孩子与其他孩子不一样。刘霞说,七年来,孙旭冬一次都没有迟到过,也没有请过一次假,正常孩子感觉背诵吃力的英语课文,他却能流利地背出来,身体支撑不了太久,他就趴在老师耳边背。军训时,孙旭冬特别想与同学们站在一起,但身体不允许,他只能默默地坐在一旁,笑着看着大家。
“孙旭冬的坚韧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每一位同学,只要他坐在我们身边,我们就很感动。”在同学李东睿眼里,孙旭冬很开朗,大家都喜欢和他一起玩,无论谁见了他,都会向他伸出双手,一只手搀扶他,一只手向他竖起大拇指。
孙旭冬的故事感动了身边的老师和同学,学校为他发起募捐活动,并为他设立专项助学金。他的故事也感动了其他学校的同龄人,西川中学、南川西路中学、回族中学也向他伸出了温暖的手。他的故事还感动了“青海高原好少年”的评委们,他被评选为“2014年度青海高原好少年”。
3月23日,“2014年度青海高原好少年”表彰大会在第二十一中学召开。同学们把他扶上领奖台,又把他背下领奖台,还将他的故事改编成节目———《隐形的翅膀》,搬上了舞台。
捧着奖杯和奖状,孙旭冬一言不发,他歪着头看着一旁的母亲,母亲说眼里闪着泪光。她说,她忘不了大雪天里和孙旭冬重重地摔在地上,他没喊一句疼,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咬着牙向学校走去,雪地上留下了一串深浅不一的脚印;她忘不了,孙旭冬哭着说“妈,我要上学”时的情景,老师告诉他:“别哭,你也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你和大家一样!”
那一刻,她相信,尽管儿子身体有残疾,但他一定拥有一双隐形的翅膀。
http://www.qh.xinhuanet.com/2015-03/31/c_1114813817.htm